功在黨國的李大超  ◇李世昌

        李大超,原名光,以字行,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 ○)五月初一日,生於廣東省五華縣錫坑鄉。在家庭
世代經商,大超六歲入其外祖父張仲恩鯉江鄉開設之私塾啟蒙。十一歲因其舅父張璧完任安流小學校長,乃入
該校就讀。小學卒業後十五歲考進廣東省立第五(梅州) 中學。中學畢業後,即於民國七年負笈北上,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政治系,為時四年,於十二年畢業。在學期間,於十一年秋,由謝持、鄒魯二人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謝、鄒二人,於十一年六月十六日陳炯明叛變時,相率離粵北上,奉總理命,謀北方黨務之進展,乃計劃以聯絡北京各大學之青年學生入手 ),計同時入黨者有陳敬修。袁世斌、孫元良、曾擴情、何玉書等六十三人。課事餘暇,嘗以學生黨員身分,參加黨務活動。是年冬,由謝、鄒二人支持策動下,在北大第一院發起組織 「民治主義同志會」,目的是對抗共產黨人的「社會主義研究會」。因此畢業後,仍滯留北京,與民治主義同志會同仁,從事愛國活動。如十三年十一月國民軍馮玉祥在北京驅逐清廢帝溥儀時,隨同進入紫禁城參與此一行動;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國民黨前輩林森、張繼、 鄒魯、謝持、居正等,為討論反共方針主張,在北京西山孫中山靈前舉行會議(世稱「西山會議」)時,乘機集結參加響應;同年十二年二十八日,北京一般學生、工人舉行國民革命示威運動,大超等民治主義同志會亦積極介入,參加包圍執政府,要求段祺瑞下野。
       

         十五年七月九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總司令蔣中正同時就職。此一訊息傳至北方的青年學生同志,均極為興奮,很多都熱情奔放準備南下,參加革命行列。時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已與北方的同志間接或直接有所聯繫,是年九月三日何軍長復奉蔣總司令命任為東路軍總指揮,當時的政治部主任係共黨分子周恩來,但周在汕頭軍次不久就離職了,由北方來的同志何玉書暫時接替,因此大超也南下汕頭入東路軍總指揮部政治部工作。惟為時不及一月,即於九月下旬受命與孫祥夫共同擔任策反駐福建之孫傳芳所部周蔭人部任務。總司令部原擬以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給予李鳳翔,由孫祥夫負責暗中和他接觸。但因李為周之死黨,難於入手。大超有見及此,且認為周蔭人之實力,乃操在曹萬順、杜起雲兩旅長手中,因此乃避開周部之 駐防稽查地段(時周蔭人正派遣其部隊由永定、峰市及雲霄、平和、向饒平、大埔前進寇粵),自己隻身繞道梅 縣之松源,經蕉嶺至上杭曹萬順及杜起雲駐地進行策反工作,曹、杜慨允參加革命行列。此一策反工作順利達 成,蔣總司令乃於十月十七日電令由曹萬順代理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兼第一師師長、杜起雲為副軍長兼第 二師師長。大超亦被任為該軍第二師的黨代表,從事實際的軍中工作。
 

       革命軍底定福建後,隨即成立福建臨時政治會議及福建省黨部籌備委員會,建立黨政的運作與領導機構。
臨時政治會議,於十六年一月三日成立,以何應欽、戴任、江董琴、何玉書、陳季良、方聲濤、黃展雲、丁超 五、王允恭為委員,由何應欽代理主席;省黨部籌備委員會委員,由中央指派丁超五、黃展雲、詹調元、李大 超、宋廷瑜、林堯階、李文濱、翁侃、秦望山等擔任,以丁超五為籌備主任。大超此時,除擔任省黨部籌備委 員兼宣傳部長外,並擔任福建兵工廠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國民日報社長、黨化教育訓練所副所長(所長為後 來改任省黨部籌備委員會主任之黃展雲兼任)、福建造幣廠黨代表等職務。

         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國民革命軍克復南京,在福建方面之共黨分子如江董琴(接替周恩來為北伐軍政治部主任),戴任(接臨時政治會議主席。因何兼主席領軍進入浙江)、以及馬式材 (在省黨部任農民運動委員會)、李培桐(在省黨部任工人運動委員會)、易佩皋(莊希泉之妻,搞婦女運動)等,也積極活動起來,企圖全面控制民眾團體和黨政機構,以遂其發動叛亂之目的。那時候情勢極為複雜緊張,福建省黨部籌備委員會諸人,再加上新編第一軍長譚曙卿、政治部主任冷欣、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和其參謀長李世甲,以及公安局政治 部主任胡遯,憲兵團政治部主任胡啟儒等,不時利用夜間,在大超住所蒙古營,集會商議,積極研商反共鬥爭 工作,咸認為當前急要,在於加強團結,先設法迫走江董琴及其他主要共黨分子。同時決定於四月三日,發動 福州各界為擁護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舉行民眾慶祝大會,藉以激揚民氣,鼓動風潮,孤立共產黨人,壓抑其囂張 氣燄。大會由大超擔任主席。
 

        福建省黨部籌備委員會正積極展開反共鬥爭之同時,即四月二日,中央監察委員會在上海舉行會議,通過查辦共產分子謀叛案,十二日,上海發動清除共黨分子,十七日南京成立中央清黨委員會,隨之福建方面,即奉中央指派譚曙卿、楊樹莊、黃展雲、呂渭生、詹調元和李大超等為福建省清黨委員會委員,積極負起清黨任務。由於大超擔任福建黨化教育訓練所副所長,負實際責任,乃相與配合,集結起各縣市有為青年同志,經過黨的訓練,作為忠貞幹部,負起了清黨的責任,將所有跨黨分子都一律清除。有的扣押,有的事發後逃跑 (戴任夫婦就是乘機潛逃者之一)。從此福建黨務乃蓬勃活躍起來,展開了黨的革命新希望。
 

        十六年三月間、中央任命歸附革命不久之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為福建省政府主席,並發表各委員、廳長。因
地方派系互鬥、人事傾軋,省政府無法成立。當時情勢極度不安,蔣總司令特請張群(時任總司令部總參議) 於三月二十二日自上海來到福州,負責調和福建陸海軍和當地各方面有關問題。時大超亦於黨的關係上,協同 與地方有關人士譚曙卿、宋淵源、楊樹莊、方聲濤等協調洽商,經過一連數天之奔走,事情才告解決。結果福建省政府於四月一日成立,楊樹莊就任省政府主席。
       

        大超於福建清黨工作及省政府問題告一段落,適中央於是年九月十六日在南京成立特別委員會(是寧、漢、滬三方合作機構),乃於十月十五日赴馬江搭輪到上海轉赴南京,有所陳述請示。十七年春,奉命改赴山東煙台、平度,洽辦改編北洋軍隊劉志陸部為四十九軍兼十三路總指揮,大超即出任政治部主任,隨又兼任煙台警備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十八年初,復奉中央改派為北寧鐵路特派員。
 

       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岳軍(群)為上海市長,大超此時即辭去北寧鐵路特派員,南下上海,受知於市長張群,入上海市政府任教育局督學、科長、兼上海市民眾教育館館長等職務。是年夏,與王孝英在上海市結婚,由市長福證,時大超二十九歲,王孝英三十一歲。
 

        在此同時,張群市長並授予大超兼負黨政關係任務。十九年七月間,張群因奉命赴東北與先在東北之吳鐵城協同爭取張學良出兵入關,夾攻背叛中央之馮、閻,以解當時所謂「中原大戰 」之危局。適於此時,大超因公務前赴瀋陽,先到吳鐵城寄寓之處。時吳鐵城原定八月十五日或十六日赴北戴河與在該地避暑之張學良研究應付時局方針,因大超突於此時到來,乃改期於八月二十三日邀同大超相與同行。因此時張群亦已隨同張學良由葫蘆島抵達北戴河。
 

        二十一年一月六日,國民政府任命吳鐵城繼張群為上海市長,任大超為第一科長兼秘書、參議、上海市中心建設委員。因此秉承吳市長建設大上海的理想,以上海市中心建設委員肆應各方。展開工作,發行六百萬元建設公債,吸收了三千多萬元備供運用,先後完成江灣壯麗堂皇的市府大廈及其他市中心建設計劃的各項建設工程。
 

        二十五年元月十一日,為蔡元培(孑民)七十壽慶,藝術大師劉海粟發起創設「孑民美育研究院」成立籌備委員會,以孫科為委員長,吳鐵城、錢永銘為副委員長,常務委員十六人為:孔祥熙、王世杰、朱家驊、王曉籟、王雲五、何炳松、杜月笙、沈恩孚、李聖五、李大超、柳亞子、張壽鏞、黃伯樵、舒新城、潘公展、劉海粟。大超代表市府被推為負責其事之一人。
 

        吳鐵城接任上海市長不及一月,即發生「一二八」事變,經過三個多月的堅苦戰鬥,戰事雖告暫息,但野蠻暴戾的日本軍閥無理侵略,全國抗日情緒激烈昂揚到了極點,尤其青年學生為甚。二十五年秋間,上海市各大學:交通、滬江、復旦、光華、聖約翰、同濟等校學生三千多人 (內女生三百多人),集結於上海火車站,要求全體乘火車赴南京請願抗日。此批學生佔據車站車廂,作有計劃的阻撓開車,滬寧鐵路為之停止通車者兩天,影響交通,情勢嚴重。吳鐵城乃命大超在鐵路管理局與黃局長伯樵會同軍警首長 (計有警備司令楊虎、警察局長蔡勁軍、教育局長潘公展,以及教育部長王世杰派來的代表總務司長雷震),前往疏導,並妥謀解決。當時中央限令一天內恢復通車。負責衛戍和公安責任的人,向吳市長建議一種強制解決辦法,派軍警七千多人,每兩人挾持一學生,並決定當時執行。其實這批學生的請願行動,實另有幕後別有用心者,利用學生對政府的一種陰謀。大超瞭解到學生的內情和此一行動的背景,認為這種強制辦法,施之與這批血氣方剛的青年學生,必然會造成流血慘案,深感事態嚴重,乃向吳市長進言,期期以為不可。大超乃陳明己見: 「經過我連日夜所目擊的情形,及與學生們接觸所探得的內情,認為萬不可中人家的圈套,激起青年學生的憤怒,促使其劇烈反抗,造成血案。因此建議,將火車開出各站,使集結的學生,一段一段將其分散,比較容易化解。 」吳市長聽取大超意見,經過一番考慮,即予採納,隨電知軍警依照大超的建議辦理。先將火車開到南翔、崑山與蘇州之各站,分別停留;再由大超等跟學生代表懇談曉諭,結果大家明瞭政府對抗戰的準備和決策後,學生乃接受勸導願意返回學校,繼續學業,一場青年學生盲目集結的舉動,乃雨過天青,圓滿解決,未釀成流血慘案。

        二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為蔣中正先生(時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五十壽辰,吳鐵城提議發動獻機祝壽運動,由中國航空協會主其事,時大超兼任該協會總幹事,預定籌募一百萬元,如期籌足購買客克斯戰鬥機十架,編為中正中隊,於是年十月二十四日在龍華機場舉行命名典禮,隨即飛杭州編隊。於十月三十一日飛往南京參加獻機典禮。此舉實際上完全由大超主其事,款集事成,出力至多。
 

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央政治委員會決定,以吳鐵城為廣東省政府主席,大超即奉命和孫仲瑛先於四月初由上海返粵洽辦省政交接事宜。及至吳主席正式到任後,大超奉派為省府參議、科長、民食調節會主任秘書、救濟會總幹事等職務。並為配合黨政工作,大超又擔任了廣州特別市黨部的常務委員。
 

         是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距吳鐵城出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僅僅三個多月,翌年敵軍南侵,十月二十一日廣州淪陷,同年十二月二日,行政院任命李漢魂 (伯豪)繼任為廣東省政府主席,時大超已先於三個月前擢升為交通部廣東電政管理局長,隨同黨政軍等單位遷至臨時省會韶關(曲江)。於時抗日戰事正酣,前後方以及三、四、七、九各戰區軍政令情報之傳達,臨海物資之轉運流通,糧食軍糈之調節與接濟,關係至大。當時因無線電易被敵方截收,一切重要軍訊政令之傳遞聯繫,惟以有線電是賴,雖當時電訊器材極端缺乏,仍全力克服困難,增加電訊設備,擴大軍用、民用電務。在職七年,為歷任廣東電政局長之最久者。在此期間,他同時還擔任了廣東省政府顧問、廣東省黨部委員、廣東省銀行常務董事、廣東省實業公司常務董事。更兼任中國航空建設協會、國際反侵略會、中國國民外交協會、中蘇文化協會等全國性省分會主持人,成為當時省會曲江工作最為忙碌者之一。
 

         三十四年五月五日,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召開,大超以廣東代表出席,二十日選舉執監委員,大超當選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同年八月十日,日本投降,隨之大超奉派為中國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主任委員 (前二任,分別為吳鐵城及陳)。
 

        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制憲國民大會在南京集會,大超以國民大會代表出席與會,達成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之歷史任務。翌年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監察委員選舉,大超奉黨中央派為廣東省選舉指導員。全國各地於十一月二十一日開始投票,二十三日完成普選工作,大超在廣東亦依限達成選舉指導的重大任務。
 

        四十年春,結束在港一切事務赴台,四十二年陳誠任行政院長時被任為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嗣改隸總統府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仍任委員。由港來台﹁歸隊﹂並未再任黨政公職,自此起先後任中華民國總工會、全國營造業聯合會、中國外交協會、華僑救國聯合會、中越文化經濟協會、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亞洲人民反共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世界反共聯盟中華民國分會、中華民國消費者協會等團體之理事、或常務理事、或理事長、或秘書長等職務。四十一年十一月間,參加中華民國赴日經濟考察團赴日考察,自十一月二十一日到十二月十日,為期二十天。五十二年九月間,出國赴美、歐、亞各地考察訪問,由九月一日至十一月一日,為期兩月,先後到達美國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芝加哥、華盛頓、紐約,再轉赴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意大利羅馬,更轉黎巴嫩、巴基斯坦、印度、泰國、越南、香港、菲律賓、新加坡、馬來亞等地。所到各地,均詳記所歷觀感。
 

        大超平日居家,以孝事親,父秉興公年登六十,於三十年冬遽攖疾棄養,對其母張太夫人,大超先後任職上海、廣州、韶關、香港乃至台灣,均能板輿迎養,晨昏定省,曾於服務申江時,以中國文化館名義,發起徵求海內外賢達,感念母德母儀者,各撰文紀念,於二十七年彙輯印行 《我的母親》一書,太夫人年登上壽,在民國七十六年,以一百零九歲高齡,始歸道山,乃國之人瑞也。
 

        夫人王孝英,出生福建閩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畢業,初任福州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及福州第一中學校長。大超任職上海,孝英則先後任滬市務本女中、中國女中校長。二十四年孫科 (哲生)四任第四屆立法院院 長,王孝英被任為立法院立法委員。二十四年初,大超返粵工作,王孝英亦隨而南來,轉任穗市第二中學校 長。抗戰事起後,在曲江黃田壩電政局附近創辦交通小學一所兼辦幼稚班,致力於戰時兒童保育工作。勝利後 復員廣州,任粵省臨時參議會議員。行憲後,即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全國同時舉行第一屆國 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選舉,王孝英於南區教育團體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三十八年大陸陷共,於 三十九年隨政府來台集會,直至七十九年初辦理自退。子建祥,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肆業,後赴美入加州州立 舊金山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系畢業,旋入美國國防部任職,六十七年間受聘中華民國國防部電訊發展室顧問; 媳李雪蘭(美籍),有孫兒二人,長德森、次德華。

        大超原有心臟舊疾,曾動過手術,七十三年五月十 二日下午七時,因心臟病突發,送至台北市中華開放醫院急救不及逝世,年八十五歲。安葬台北縣八里鄉五華 墓園。王孝英亦於大超逝世後之第六年,即七十九年五月間謝世。――李世昌稿。
 

參考:李大超《無難齋文存》、《李大超傳略》、《李大超行狀》、《中國國民黨九十年大事表》、王鐵漢輯 註《張學良進關秘錄》(傳記文學社出)、陶英惠《胡適撰擬致蔡元培獻屋祝壽函》一文(《傳記文學》第五十八卷第一期)。
 

本文係《民國人物小傳》稿,曾刊於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傳記文學》第六十二卷第六期

                                                                   回首頁